一批批大宗货物从我国西部运到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方式怎样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乘数效应?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如何让他们更便捷地收发包裹?……大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小到百姓日常生活,甘家华关注的重点始终和物流相关。
2015年进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简称部规划院)以来,聚焦行业发展需求,甘家华重点围绕综合运输和货运物流领域持续开展研究。6年来,依托部规划院在物流领域扎实的科研基础,甘家华为行业首部综合运输服务规划、首个多式联运技术政策体系、首个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政策、首项综合运输服务能力监测工作,贡献了坚实的科研力量。
恪守“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要求,甘家华在重大政策文件研究过程中,始终追求“在线”“在场”,持续探索依托扎实的科研给出“物优其流”最优解。
甘家华在第十届中国城市物流发展年会上作报告
思维的高度决定文章的高度
采访结束当天晚上,刚刚下班的甘家华打开了车上的广播,听起了《新闻联播》。工作以来,每天上下班途中听《新闻联播》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在他看来,听《新闻联播》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做政策研究工作必须要保持政治敏感性,站位要高,有大局意识。”他说。
思维的高度决定文章的高度。如今,他参与起草的呈报国务院、部领导的相关报告、文件等越来越多,工作经验也越来越多。
人们都说写文章是“深”“浅”“入”“出”的四种组合,即“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从简单明了到意境深刻,不同的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境界。甘家华对于政策文章的写作追求也经历了不同的境界。从追求辞藻华丽,到注重分析逻辑,再到追求本质思考,经历长时间的训练,甘家华的文章不仅立意深刻,而且视角新颖、逻辑严密。
一份份报告、一篇篇文章让甘家华对规划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物流领域规划追求的是高效衔接、协同有序,将工作逻辑理顺,把各方关切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合力提升运输组织效率。”他说。
多式联运研究从不同话语体系出发
2015年年底,部规划院承担了十八个部门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政策研究任务。多式联运涉及部门多,每个领域的管理制度、技术特征,甚至话语体系都不同。“在铁路领域,专用线和主干线连在一起叫接轨,在公路领域叫连接。”甘家华说,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研究多了会发现,不同领域的专业词汇大致意思相同,只是叫法不一样。
从一点一滴开始,甘家华努力积累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跟踪研究国外多式联运发展,认真思考国内多式联运技术政策体系。
不止是话语体系,我国当时多式联运的发展情况也给研究带来了不小难题。甘家华参与的这项研究需要给出多式联运发展的量化目标。现实情况让大家犯了难。2015年前后,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正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设施装备的基础水平以及运输一体化组织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破解,也缺乏成体系的研究。
“多式联运货运量增长能给出目标吗?”“增长多少合适?”“如何确定这个目标?”……办公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起来。甘家华想起了自己博士论文构建的模型,他向领导提议,能否也构建一个模型计算数据。领导给出了肯定答复。
部规划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长李弢当时也参加了这个项目,甘家华的想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家还在热烈讨论的时候,他已经给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他做事喜欢琢磨,爱动脑子。”李弢说。
模型的构建并不轻松。甘家华说,量化提出多式联运货运量的发展目标,当时没有统计,也没有系统化的研究做支撑。他和同事利用既有数据渠道,结合调研数据,并学习国外的经验做法,建立了一个模型。接下来,他和同事将模型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多次测试,不断完善。两个月反复测试后,大家给出了“力争实现2020年多式联运货运量比2015年增长1.5倍”这个结果,为指导文件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胆畅想给出“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方案
如果说多式联运解决的是干线运输问题,那么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解决的则是“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产生活物流需求迅猛增长。老百姓关注如何提高运输效率,企业关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政府关注如何降低排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有了在多式联运领域的研究积累,2017年左右,甘家华开始接触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他承担的第一个项目是《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考核指标体系及监测报告研究》。
这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考核指标体系。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涉及的部门更多,包括交通、公安、商务、发改、城管等,找到合适的指标至关重要。甘家华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为即将开展的调研工作做准备。“做规划工作有时需要一些‘想象力’,要大胆‘畅想’。”甘家华将文献内容与大量调研结合起来,相互佐证,并征求了地方意见,最终和同事建立了9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各地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工作提供了指引和发展导向。《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均有这个项目的成果。
承担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考核指标研究后,很多城市都来找部规划院做具体实施方案。
指标体系的研究算是顶层设计,具体实施方案要求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了做好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甘家华只要有时间就会梳理每个城市的现状特点。在他的电脑上,有画好的一幅幅思维导图,直观呈现各地特色。长期以来的调研也加深了他对每个城市的了解。江苏苏州、广东佛山等12个城市的实施方案,均出自他和同事之手。
关注政策研究,甘家华也关注政策落地情况。“取快递的时候会主动和快递小哥闲聊,了解一下他的收入、每天的收派件量等情况,进而看看政策传导情况。”他说。
奋斗的姿态总会感染他人
“志埠,祝贺你!”“谢谢老师!”这组微信往来,一边是甘家华,一边是“最美公务员”梁志埠。
梁志埠是甘家华378名学生之一。2006年至2008年,甘家华在长安大学担任学生辅导员。于甘家华而言,这一段经历让他对“师者,人之模范也”理解更深。来到部规划院工作以来,他总是带头承担紧急任务,从不后退,给小团队带去动力,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治理对客货运车辆不合理审批和乱收费、乱罚款”后,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科研单位开展专项调研,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给出翔实的报告。这项任务自然落到了甘家华的身上,他要带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甘家华牺牲休息时间,全身心收集分析资料,投入报告写作中。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份成熟、翔实的报告出炉,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支持。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简称宝安机场)申报国家物流枢纽项目也是一个紧急任务。李弢回忆道,虽是紧急,但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宝安机场的亮点被甘家华梳理得清清楚楚,很多亮点对方都没有意识到。”李弢说,最终宝安机场高分入选。
如今,在多式联运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研究领域,甘家华已经是业内小有名气的专家了。在他看来,每一个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这似乎和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的“1万小时定律”,如出一辙。
同事们评价他是“拼命三郎”,“如果全院加班有排名的话,他一定前三名。”记者看到,在甘家华的办公桌第三个抽屉里,放满了茶叶。甘家华笑着说:“每当遇到紧急任务时,全靠这些‘续命’”。
家人的支持让甘家华“轻装上阵”,自如行走在科研道路上。他的办公桌和一般科研人员的相差无几,一摞摞书摆在边上,一份份文件放在电脑旁。贴有卡通图案的键盘格外醒目,“这是我儿子陪我加班时贴的,我一直没撕,看到这个图案,想想家人,内心更有动力。”他说。
在物流领域,甘家华的研究将一直深入下去。面向未来,多式联运关键技术创新、综合运输服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货运组织化理论创新等内容,都将是他持续关注的重点。
“深入研究出精品的科研能力、前瞻研究出思想的创新思维、开拓市场抓管理的综合素养,这是我接下来想着重提升的三个方向。”甘家华说。
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http://www.zgjtb.com/2021-04/29/content_260423.htm
甘家华,博士,高级工程师,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本科(2002级)、交通运输与规划与管理硕士(2008级),交通运输与规划与管理博士毕业(2010级),本科保研并直博,上学期间担任我院本科辅导员。2015年博士毕业进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规划研究院工作,现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所物流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综合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领域研究工作。近年来参与综合运输、货运物流等方面科研、规划、咨询项目数十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交通运输部重大技术方向和技术政策课题《多式联运技术发展政策》《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关键问题研究》《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技术咨询》《综合运输服务能力监测分析》等重点课题研究工作。
同时,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起草了《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等18个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份行业重要规划或政策性文件,全面参与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评选、运行监测、绩效评估等工作,对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